-2007-07-17 發表-
In darkness, there can be light.
In misery, there can be beauty.
In death, there can be life.
——摘自《羊男的迷宮》預告片
※圖片來源:《羊男的迷宮》官方網站※
片子一開頭我想到的是納尼亞傳奇,同樣以戰爭為故事的背景
天真的孩子在殘酷的時代裡透過童話的情境尋求某種程度的逃避和解脫。
然而不同於納尼亞充滿愛與和平的故事基調
《羊男的迷宮》花費更多的心思在描寫現實的殘酷
時代背景是1944年,西班牙內戰結束後5年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名為奧菲莉亞(Ofelia)的小女孩,
父親過世的她隨著懷孕的母親卡門(Carmen)來到鄉間的一座磨坊投靠維達(Vidal)上尉
——也就是卡門肚裡孩子的父親
雖然內戰結束,此時山裡仍躲藏著許多共和軍的殘黨
維達上尉帶兵駐守在這座磨坊便是為了對抗這些游擊隊
故事就在這座磨坊以及周圍的山林中展開
現實中的奧菲莉亞因戰爭失去了父親,懷了弟弟的母親一直臥病在床
繼父不僅難以親近而且殘酷無人道,戰爭包圍在她的周圍
唯一關心她的人只有維達的管家梅西蒂(Mercedes)
然而梅西蒂自己也自顧不暇,因為她正是游擊隊在維達身邊的內應
當牧神(Pan or Faun)出現在她的面前告訴奧菲莉亞她是來自地底王國的公主
亟欲逃離這一切的奧菲莉亞怎能不心動?
關於地底王國的故事其實挺有意思: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地底王國,那裏不存在謊言欺騙,也沒有痛苦。
王國裏的公主夢安娜(Moanna),一直嚮往著人類世界,她夢想著藍天、微風以及陽光。
有一天,公主避開了她的守衛,從王國中跑了出來。
她不斷地向上走、向上走,終於來到了地面的世界。
地面上強烈的陽光灼瞎了她的眼睛,抹去了她的記憶;她忘卻了自己是誰,來自何方,
她的肉體遭受著寒冷、疾病以及痛苦的折磨,最終生命逝去。
但是,她的父親——地底王國的國王,
始終堅信公主的靈魂會付託於另一軀體,在某時某地回歸地底王國。
他會一直等待她,直至生命枯竭,直至世界滅亡…
單是這個故事,其實就暗示了人世的殘酷。
故事在這部電影中是否真實其實不重要,因為奧菲莉亞已經對故事中的公主產生同理心,
面對著殘酷的現實,她只能選擇相信一切是個錯誤,
有個樂土正在遠方等待著她,而那才是她所屬的地方。
牧神給了奧菲莉亞三個任務作為回到地底世界的考驗
第一項是勇氣的考驗
第二項是意志力的考驗
第三項則是人性的考驗
這三項考驗跟所有的童話故事並沒有兩樣,
然而電影本身所呈現的卻是大大不同於一般童話題材的樣貌
其中較具爭議的是第二項考驗中,為何奧菲莉亞硬是不聽牧神的話,要去吃桌上的食物?
常看到的說法之一是那天奧菲莉亞被罰不准吃晚餐
但我重看一次後發現那根本不是同一天的事!!
而且如果真是因為餓了吃的怎麼會是葡萄呢?應該吃更能填飽肚子的東西嘛!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奧菲莉亞開始質疑牧神
她在完成第一件任務後問牧神:「我怎麼知道你說的是真的?」(一開始就該問了吧==)
也不再積極地進行任務,還讓牧神跑到她房間催她
此外在第二項任務中,牧神交給奧菲莉亞的精靈指示她去開中間的門
但與鑰匙吻合的卻是另一扇門,這使得牧神在奧菲莉亞心中漸漸失去了權威性
她開始覺得牧神說的話也不是百分之百正確,
因而有了「不過是一兩個葡萄,應該不會被發現吧!」的念頭
(傻孩子,打包帶走不就好了。)
我想精靈的錯誤指示應該也是考驗的一部分,牧神是故意讓奧菲莉亞對他感到懷疑。
對權威的盲目服從正是這部電影的一大主題。
醫生費雷羅(Ferreiro)說得很明白:
「為服從而服從,沒有任何懷疑…那是只有像你這種人才辦得到的,上尉。」
(其實我滿喜歡醫生的角色,他並不站在任何一邊,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有點牆頭草;
但他為了自己所相信的真理去醫治戰爭中敵對的雙方,
甚至為此付出生命,我覺得滿令人敬佩的。一個人不見得非得選邊站才稱得上有原則。)
整部電影中服從權威與質疑權威形成強烈對比,
相對於維達上尉,牧神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另一種權威;
他要求奧菲莉亞照他的話做,卻禁止她追問原因。
最後奧菲莉亞選擇了反抗權威,寧可放棄回到地底王國也不犧牲無辜的弟弟
這也點出了本片最大的主題:人性
我並不認為這部片說的純粹是人性的美好,有好有壞才是人性;
正因為戰爭彰顯了人性的殘酷,片尾奧菲莉亞的犧牲才更顯得動人。
這部片的心得花了我兩個禮拜,有點虎頭蛇尾
畢竟拖了這麼久,寫到後面有些想法忘得差不多了。
第一次是在二輪戲院看的,搭配的片子是《巴黎拜金女》(唯一共通點是完全聽不懂XD)
本來想順便稍微寫兩句,現在只記得音樂很好聽。
0 回應:
張貼留言
歡迎您留下寶貴意見,但請遵守網路禮儀,不謾罵、不人身攻擊、不推銷,尊重不同聲音,謝謝!